3月23日,中意雙方代表交換關于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。這是近20年來最大規(guī)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,開創(chuàng)了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合作的新里程。
這次“回家”的796件套文物時間跨度長達5000年,上至新石器時代,下至明清民國時期,器物種類多樣,保存狀況較為完好,總體價值很高,是中國歷史各時期生產生活場景、精神生活面貌、文明發(fā)展進程的實物見證。
中意同為文明古國,也是文物大國,都擁有著璀璨的文明、悠久的歷史、眾多的古跡……意大利對文物保護的認真、對遺產保護的創(chuàng)新及挖掘文化資源的經驗做法,值得借鑒。

世界文化遺產錫拉庫薩。新華社記者 許逆之 攝
莊重的中世紀教堂,華麗的文藝復興城堡,大氣的拜占庭廣場,唯美的巴洛克噴泉……行走在意大利羅馬、巴里等城市街頭,氣勢恢宏的各類建筑、精美絕倫的壁畫、歷經千年的古跡隨處可見。幾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和村莊,都是一座博物館。
2萬多個歷史文化中心、4.5萬座城堡和花園、3萬座歷史建筑、2000個考古遺址、3500家公立和私人博物館……意大利擁有豐富的歷史、考古及文化藝術資源??梢哉f,意大利人將保護文化遺產做到了極致。
制定法律 讓文化遺產保護有法可依
早在1909年,意大利便頒布法令,對歷史、藝術、建筑作品的保護作了規(guī)范。1948年,意大利將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寫入了憲法。上世紀90年代,意大利成立文化遺產與活動部,下設出土文物、藝術品、古建筑、古圖書等18個保護局,精細分工,各司其職。
意大利不僅將“保護國家的藝術、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”納入國家憲法,還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體系及嚴密完備的規(guī)章制度。
“具有10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物,未經有關主管機關批準不得拆毀與改建,內部裝修也須經文物部門派人檢查、鑒定和批準;舊市區(qū)除非經特批,原則上不再增加新建筑;古城區(qū)限制車輛進入……”

意大利威尼斯大運河。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
除此之外,意大利還頒布一系列法令政策,促進社會各界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。
1996年意大利通過法律,將社會上發(fā)行的各類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為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。2000年意大利頒布《資助文化產業(yè)優(yōu)惠法》,規(guī)定企業(yè)投入文化資源產業(yè)的資金一律不計入企業(yè)應繳稅款的收入基數。2004年意大利頒布的《文化遺產與景觀法典》通過取消文化遺產繼承稅、免除文物修復材料增值稅、對文化遺產工程贊助者給以稅收優(yōu)惠等政策,刺激民間資本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投資。